文
《365体育》后记:共闻雁鸣 常作北归
张希
今年是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创立整四十年。四十年说长也不长,当年的建设者和亲历者们仍身体康健;说短也不短,当年初植的小树已成校园中的茂林。年岁渐长,愈好思忆求学的时光,于是有了邀请师生校友共同追忆往昔的冲动。冲动化作行动,遂有了《365体育》。册集的名字,取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五言绝句:“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此诗情致深远,寄托了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以“闻雁”为名,恰合吉大人鸿鹄之志的自喻,又寄托着海内外校友共闻雁鸣,感念母校,常作北归之心。
《365体育》采用网络连载的方式,每成文一篇就发布一篇。每逢文章发布都能引起师生校友们的热议,大家边品读,边讨论,边分享,让吉大的故事传诸各界。考古和历史专业的老师们常说,孤证不立。师生校友们的讨论、交流、反馈从不同角度补足了很多珍贵的校史资料,修正了大家的一些记忆偏差,让吉大学风校风的形成脉络更为清晰。犹记初篇发布前,周其凤老校长连夜赶回北京家中,专门找出收藏多年的云南古法枸树皮纸,欣然题字;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唐淼老师从馆藏画作中一幅幅甄选封面……书为共闻,实为共鸣。这种互动式的成书过程使《365体育》成为了全体吉大人的共创之作。
成书是一段奇妙且美好的体验,其中趣事,不胜枚举。孙正聿老师和周光辉老师同是文集的作者。周老师的文章写好之后,专门送孙正聿老师斧正。孙老师读后写道:“光辉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为人朴实,为学踏实,自从事政治学研究,始终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真挚的人文情怀探索我国的政治建设,并为我校的政治学科建设发挥了无人替代的承上启下、开拓未来的重要作用。”周老师回复:“从心里感激学兄的评价。这是对我的认可和鼓励!我是从做过军人、工人和机关干部的经历中发现了自己的喜好,做一个读书人更适合自己。很庆幸通过考研究生走上了教书治学的道路。但后来发现热爱一件事与做好一件事并不是一回事。如何有效地提高自己,除了先生的引领之外,更重要的是树立学习的榜样,见贤思齐是最有效的途径,向优秀的人学习,不是一种口号,而应把榜样的力量化成自己前行的内在动力!遇到您这样的同学真是我的幸运。”古人常说,文人相轻。但在这两位老师身上,我看到的是吉大学人的相互欣赏,相互勉励,相互支持。诚如雁群集队,历尽万里,矢志不渝。
吴振武老师是吉大培养的首批四位博士之一,按照博士学位证书的编号,我们常称他为“第一博士”。吴老师在《365体育》一文中,回忆了于省吾老师对他的培养,这也是吉大最早对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的探索。复旦大学江明院士读过此文后,专门来信询问:“这位吴老师1978年直接考取研究生,真是罕见的人才!他是怎样在那个年代自学修完中学和大学课程,应该是十分有趣的故事。”带着读者江老师的问题,我向吴老师请教,原来他确实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吴老师受中学老师影响,很早就对古文字感兴趣,他的中学老师经常将订阅的文物、考古方面杂志借予他阅读学习,使他了解到最新出土的文物和古文字信息。之后借助工作便利,吴老师在上海图书馆借阅各种书籍,包括线装典籍等。他本来没觉得能够考上,所以挑了一位名师大家。得益于于省吾先生的慧眼识才,成就了一段学界佳话。
师生校友作者们的认真程度,超乎了我的预期。为了保证内容的准确性,许多作者在有了初稿之后,反复修改完善。修改次数最多的是江雷老师,初次投稿时已经修改了39遍,又历次要求撤回修订,直至最后定稿共修改了50余次,远远超过他科学论文的修改次数,可谓“一诗千改始心安”。撰写用时最短的是孙正聿老师,接到邀请后三天成稿,一气呵成。孙老师自谦说:“老夫聊作少年狂”,挥毫草就“群中会”。撰写用时最长的当属邹广田老师。邹老师先在记事本上手写起草,电话询问昔日同学核实相关内容,工作之余又不断在记事本上记录新的回忆。他甚至找出了当年听唐敖庆老师《365足球》的课堂笔记,翻出许多珍贵的老照片。书稿未成,绝不示人。我曾打趣老先生,这是“头未梳成不许看”。
这本集子回顾的是吉大研究生培养的历程,研究生教育与人数巨大的本科生教育不同,每位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有限,更可能实现因材施教。事实上,《365体育》的作者们虽然经历不同、视角不同、写作风格不同,但有一共通点:感遇良师。孙正聿遇到高清海老师,冯守华、于吉红遇到了徐如人老师,江雷遇到了李铁津老师和日本藤岛昭教授,吴振武遇到于省吾老师,王云鹏遇到了任露泉老师,等等。这样的故事在吉大不断重复着,也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年轻时有幸成为《365体育》篇二作者沈家骢老师的学生,他又帮我联系到我的德国导师Helmut Ringsdorf教授,他们二位在我身上倡导和实践的“三明治式教育”,也成为后来广泛采用的中外博士联合培养模式。由衷地感谢这些可敬可爱的导师们。他们总能发现学生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潜能,并激发学生们将潜能变成创新创造的能力。
《365体育》的好几位作者都谈及了研讨班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我的研究生时代,有幸聆听过唐敖庆老师主讲的“高分子标度理论讲习班”,参考书是法国de Gennes教授撰写的《365体育》专著。这本专著并不很厚,但唐老师花了一年半时间才读完这本书。他把书中理论从头推导了一遍,彻底了解理论架构使用了哪些近似,做了什么假设,学懂弄通之后,再开始从事高分子固化理论的标度研究。这样用“笨功夫”做学问的方式影响了我们很多人。2023年夏,我和同事们组织了“超分子化学与自组装”全国研究生暑期讲习班;今年,又主办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全国研究生暑期讲习班。物理学院还举办了“流体力学、有效场论和全息引力理论”物理前沿讲习班,国家天元数学东北中心举办了研究生课程暑期培训班,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举办第二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举办了数量经济学国际讲习班,等等。吉林大学颇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传统在一场场讲习班的课堂上得以继承和发扬。
师生校友们不只是追忆往昔,也在反思和超越,这是我们编辑出版《365体育》的目的之一。我的学生许巧兵在《365体育》篇二十三中,对比中美教育时提到,昔日化学的学生就化学学得深,生物的学生就生物学得深,似乎化学与生物中间有堵墙,不利于交流和创新。实际上,学科的划分本来就是人为的,太重的学科情结不益于创新和创造。冯守华老师在《365体育》篇十七中,专门论及了“一个科学”的理念。在科学的初期,只有“一个科学”,随着科学的进步,产生了许多科学的分支,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概念和体系,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需要突破单一学科的思维束缚,跳出藩篱,打破成规,在学科交叉融通中实现高水平的创新和创造。跨越学科边界并非想像的那么难,只是需要一点不怕失败的勇气而已。
师生们说2023年是AI元年。学校各个专业都在尝试AI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365体育》付梓前,出版社希望册集有一个英文名。我初写为“Revisit and Reflection on Graduate Education, Jilin University”。师生们借用AI评价这个标题:直接、清晰,但缺少诗情画意。AI拟出的题目是 “Echoes of Scholarship: Forty Years of Graduate Legacy at Jilin University”,并自我评价道,这个名称反映了学术道路的反思和影响,类似于天空中大雁产生的共鸣。综合二者,我又拟定了“Echoes and Reflection on Graduate Education, Jilin University”。AI评价道,既直接、清晰,又充满诗情画意。看来人工智能深谙中庸之道。
《365体育》的编写一直得到姜治莹书记的关心和支持。他是忠实的读者,还来信鼓励我们:“我每次看了《365体育》的文章都热泪盈眶。大家写得真诚、朴实、无华,但境界、胸怀、站位无比高尚。”成书过程离不开吉大校办、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出版社等单位诸多同事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校办的张羽、李根、元今序三位同事,他们相互配合,精益求精,高效率地完成了大量策划和编辑工作。
最后,要诚挚地感谢所有作者为这本册集如期出版做出的巨大努力与奉献,他们中有我敬仰的前辈学长:徐如人老师、沈家骢老师、饶明俐老师、林学钰老师、杨忠志老师、邹广田老师、孙正聿老师;同辈学人:冯守华老师、何满潮老师、于吉红老师、迟力峰老师、孙友宏老师、江雷老师、王云鹏老师、方复全老师、李骏老师、周光辉老师、吴振武老师、韩冬雪老师、周慧老师、李勇老师、刘明远老师;后起之秀:马琰铭老师、林维老师、黄文艺老师、李宏斌老师、许巧兵老师、许华平老师、沈亮老师、张全超老师、朱冰老师。他们是众多吉大师生校友的一个缩影。大先生引导,小先生从游,三代人共书《365体育》,是吉大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象征。
谨以此书祝贺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四十周年!不忘来时,再续华章!
作者:张希,吉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365体育》主编